近期,《Newsweek》的一篇报道引发关注。公众的目光常常聚焦在 H-1B 签证的抽签和改革上,却容易忽略另一条更隐蔽的通道——OPT。
这项原本为留学生提供短期工作机会的政策,如今在企业眼中悄然成为降低成本的工具,同时也是留学生延长美国身份、寻找工作的关键依靠。
那么,OPT究竟是职业发展的跳板,还是一场短暂的幻影?
企业眼中的“降本利器”
OPT的初衷是让留学生在毕业后能够积累实际工作经验。然而,现行规定下,雇佣OPT员工的企业无需缴纳社会安全税、医疗保险税和失业保险税,相比雇佣本土员工可节省7%–15%的成本。
对于科技巨头来说,这是一笔不小的数字。以亚马逊为例,2024财年通过OPT雇佣的员工超过一万人,节省成本可能高达数亿美元。因此,越来越多大公司将OPT视为“隐形红利”,在招聘时优先考虑这类候选人。
留学生的“过渡身份”
对留学生而言,OPT看似是一条延长在美时间的生命线。普通专业毕业生可获批一年,STEM专业最长可延至三年。这段时间既可让留学生尝试在美国立足,也为转向H-1B或其他工作签证提供缓冲。
然而,风险同样存在:一旦失业超过90天,身份立即失效;工作内容必须与所学专业相关,否则可能触发合规问题。因此,OPT常被形容为一场“美丽的泡沫”,提供短暂机会,但无法取代长期稳定的身份保障。
本土毕业生的困惑
企业因税收优惠倾向雇佣OPT员工,也引发本土毕业生的担忧。在竞争激烈的就业市场上,他们有时会感觉被迫与“打折劳动力”竞争岗位。
在美国就业形势趋紧、政治环境趋保守的背景下,这种不满不容忽视。支持者认为,留学生填补了STEM等领域的人才空缺;反对者则指出,企业更愿意雇佣成本低的外来劳动力,本土毕业生因此面临更大竞争压力。
这场围绕OPT的争议,折射出美国移民制度滞后与劳动力市场需求之间的矛盾。
企业的两难选择
不少企业坦言,他们雇佣OPT学生并非完全出于降本目的,而是因为招聘市场本身存在困难。但雇佣OPT员工也带来了合规压力:企业需要确保岗位与留学生专业匹配,并保留相关文件备查。
因此,OPT并非无成本捷径,而是在经济成本与人才供给之间找到的一种折中方案。
OPT的局限
对留学生而言,OPT提供了短期机会,却无法作为长期保障。
随着移民局收紧 H-1B策略,尤其是“薪资加权”抽签机制实施后,依靠OPT转换为长期工作签证的难度明显增加。很多学生即便努力寻找工作,身份问题仍然是很大的变数。OPT更像是一块消耗时间与精力的过渡地带,而非最终解决方案。
相比之下,美国绿卡才是真正的长期保障。近年来,EB-5投资移民预留签证在留学生家庭中逐渐升温,为原本举棋不定的家庭提供了新选择。EB-5投资移民新政非常显著的优势在于其"双递交"机制。符合条件的申请人,在签证预留无排期的情况下,可以同时提交I-526E移民申请和I-485身份调整申请,在等待审批期间就能获得工作许可(EAD)和旅行许可(AP),实现“准绿卡”身份。这意味着在等待绿卡审批的过程中,申请人可以自由地在美国工作、学习和生活,无需再为身份问题而担忧。
OPT既是延长留美机会的通道,也成为企业降低用人成本的工具,但它无法提供长期稳定的身份保障。留学生和企业都需要理性评估其利弊。在追求长期稳定和自由的道路上,EB-5 等投资移民路径,才是真正能带来确定性和安全感的选择。
美国留学、签证、移民
长按下方二维码
为您定制申请方案