这个夏天,加拿大移民圈的话题焦点,非临时外国工人计划TFW莫属。有政客指责它是让年轻人失业的“罪魁祸首”,商会人士则说这是典型的甩锅操作,企业缺工和青年就业根本不是一回事。
但争论归争论,TFW项目本身确实存在不少制度性问题,人数也是较疫情前有了翻倍的增长。
今天,我们就来盘点它的“三宗罪”,再看看专家提出的三大调整方向。
TFW的“三宗罪”
在激烈争论背后,TFW计划到底“错”在哪里?专家们普遍总结出了三大问题。
首先被点名的,就是对工资和创新的影响。
TFW规定雇主要给外劳和本地人差不多的薪资。听起来公平,但经济学家指出,若没有临时外国工人计划,企业若面临招工困难,要么提高工资以吸引求职者,要么采用新型技术来减少所需人力。
而有了TFW,企业不用加工资,也不用改工作环境,就能快速招到人。结果呢?工资涨不动,技术投资也推不动。
渥太华卡尔顿大学经济学家克里斯托弗·沃斯威克直言:"这不仅可能导致工资水平停滞,还可能削弱对新技术的投资。"
不过,企业和行业团体反对这种说法,认为如果该项目被叫停,将导致企业倒闭、失业增加以及消费价格上涨,尤其是在农村和偏远地区。
工签绑定,工人弱势
如果说工资停滞影响的是市场,那么工签绑定触及的就是工人的尊严。
亚萨巴斯卡大学人力资源与劳资关系教授杰森·福斯特指出,在TFW制度下,工人的身份直接绑在一个雇主身上,这本身就造成了“权力不对等”的问题。因为这意味着雇主要他们留下,他们才能留下;雇主不要,他们就必须走人。
联邦法律条文里确实有保护措施,但现实往往是:工人根本没法对抗。
既然问题已经暴露出来,那解决的路径是什么?面对工资停滞、工人弱势、政策反复这“三宗罪”,专家们也给出了对应的改革思路。总结起来,大致有三条调整方向。
方向一:逐步减少,推动经济转型
专家普遍认为,TFW低技能渠道的存在,让部分企业“偷懒”,依赖廉价劳动力,而不是想办法改善工资与环境。因此,三到五年内逐步缩减低技能岗位名额,已成为改革的重要选项。
具体措施:
差异化收费:对重复申请、年年依赖TFW的企业,收取更高的申请费,迫使其转向招聘本地劳工或提升生产效率。
设定过渡期:逐年减少低薪渠道配额,给企业3–5年的缓冲期。
重点保留高技能通道:例如医疗、科技、教育等领域仍保留快速审批,以避免关键岗位空缺。
优缺点:
优点:推动企业加薪、自动化、改善工作条件,从根本上减少依赖。
缺点:短期内可能导致农业、渔业、餐饮业缺工严重,甚至小型企业倒闭。
这个调整建议,本质是“短痛换长远竞争力”,但需要政府同时出台扶持政策。
方向二:政府更强监管,提升透明度
另一个核心矛盾在于:谁来证明企业真的需要TFW?目前制度过于依赖雇主自述,导致部分企业滥用。
具体措施:
严格证明机制:雇主必须提交详细招聘记录(招聘广告、面试结果、本地候选人放弃原因),而非“一纸证明”。
连锁企业集中申请:如快餐连锁应由总部统一提交,不得分散到各地加盟店,避免“拆单规避监管”。
公开透明数据:公布每个企业的TFW申请数量、岗位类型,接受公众与工会监督。
建立独立审查委员会:由工会、学者、行业专家组成,对高风险行业申请进行抽查。
方向三:赋权工人,打破雇主垄断
现行制度下,TFW工人身份被“捆绑”在单一雇主身上,弱势地位极易导致剥削。专家普遍呼吁改革的方向是:让工人有更多选择权。
具体措施:
发放开放式工签(Open Work Permit):允许工人自由更换雇主,提升议价权。
设立转PR路径:建立“工龄+税收+语言”的量化标准。
双向激励机制:
对善待工人、提供培训晋升的雇主,给予审批便利;
对违规剥削的企业,永久取消资格。
优缺点:
优点:工人不再是“被绑定的劳动力”,更有可能融入社会,减少黑工与灰色用工。
缺点:雇主对TFW计划的兴趣可能下降,因为失去了“锁住工人”的优势。
这个调整方向是最“以人为本”的改革方向,但需要配合PR制度优化,否则可能削弱企业参与积极性。
从工资、工人权益到政策稳定性,专家们已经提出了三大调整方向。
然而,改革的难点不在“说”,而在“做”——这些方案能否真正落地,仍是未知数……
联系我们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