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如果我现在开始申请,大概多久能拿到绿卡?”
这个问题看似简单,但要给出一个精准答案,比算一道数学题还难。原因在于——影响绿卡到手时间的因素实在太多,而且它们之间还会互相作用,牵一发而动全身。
决定你多久能拿到绿卡的五大因素
1、申请类别:不同的职业移民类别(EB-1、EB-2、EB-3、EB-5等),在配额优先顺序、排期速度上差异巨大。
2、排期进度:美国国务院的签证公告(Visa Bulletin)直接决定了你什么时候能真正拿到绿卡,尤其是来自排期国家(如中国大陆和印度)的申请人。
3、申请人数:同一类别、同一国别申请人数量的变化,会直接影响排期速度。
4、申请流程:是否需要PERM劳工认证?走境内调整身份(AOS)还是境外领事处理?流程不一样,耗时也不同。
5、劳工部、移民局处理速度:USCIS和美国劳工部(DOL)的审批效率是直接变量,效率变化会成倍拉长或缩短等待周期。
为什么中国大陆申请人要等得更久?
对中国大陆出生的申请人来说,排期就是最大的拦路虎。根据移民法,每个国家每年能拿到的绿卡数量上限是全球总配额的7%。
职业移民的年度总配额本来就比亲属移民少一大截,而剩余的亲属移民配额如果能转给职业移民,还要按优先级分配——先补EB-1,再到EB-2,最后才轮到EB-3。
这就导致一个现象:即便你的优先类别再高,申请人数量一旦暴增,排期也可能迅速拥堵。
真实案例:排期倒退与原地踏步
EB-1:曾经被视为“无排期”的香饽饽,但前几年申请人激增,导致中国大陆出生的EB-1在2023财年直接出现排期。整个2025财年表A只前进了7天,几乎等于原地踏步。
EB-5:十几年前是移民圈的热门通道,2015年出现排期后,10年时间排期仅前进两年半。
EB-2/EB-3:这两类会交替领先,有时还能出现大倒退,让人措手不及。
境内 VS 境外:申请体验的差别
人在美国境内的申请人,在表B(递件排期)到来时就能提交I-485,同时申请工卡(EAD)和回美证(AP),实现边等绿卡边合法生活与工作。
而境外申请人只能等到表A(最终裁定日期)到来才能进入下一步,等候时间体感上会更漫长。
审批效率:慢下来的是系统,不是你
根据官方数据:
即便你交了PP加急费,审批速度也从2016财年的1.9个月拖到2024财年的3.1个月。
再分解到劳工部和移民局的各环节:
现行工资标准(PWR)审批时间延长;
劳工证明(PERM)审理时间成倍增长;
I-140、I-485的审批周期普遍翻倍甚至三倍。
能不能用排期时间直接推算?
有朋友问:既然EB-2和EB-3现在的排期是2020年12月,那我现在(2025年)开始,是不是等4年半就行?
答案是:没那么简单。
在你提交申请之前,还要加上准备阶段的时间——包括雇主和受益人一起制定策略、收集学历与工作经验证明、雇主提供支付能力证明等。这一阶段全看人力效率,通常需要数周到数月。
如果是EB-2或EB-3,还要走PERM流程:确认PWR、打广告、申请劳工证明,每一步都是数周到数月的积累。
即便一切顺利,拿到优先日后,排期速度也不是直线前进——可能会放缓甚至倒退。
职业移民绿卡的等待,从来不是单纯的数字游戏。它受到政策、配额、申请量、审批效率等多重变量影响,没有任何人可以精确预测到月到日。
唯一能做的,是尽早启动、做好长线规划,并在排期不稳定的背景下,保留替代方案。
在当前美国移民政策趋紧的环境下,EB-1A、NIW这样的高优先类别,以及有预算直接上EB-5的投资移民,可能是更能规避长排期不确定性的选择。
美国留学/移民规划
可扫码咨询
